“对方项目位于北欧,它应对的是严寒气候,核心是建造一个温暖的、连接各处的室内大街,这是它的逻辑起点。
而我们的项目,位于湿热多雨的南方,核心诉求恰恰相反——是通风、遮阳、创造户外活动的舒适区。”
曾婳一接着切换幻灯片,展示出大量的分析图:
“请看,我们的流线之所以在这里扭转,是为了捕捉夏季的主导风,引导它穿过整个场地,给社区装上一把天然的空气扇。
这是基于我们本地气候和生活方式的设计,和应对北欧严寒的封闭式逻辑,从根源上就不同。”
她又调出档案照片和居民访谈记录:
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每一个设计决定,都回应了这块地的独有记忆。
这个节点,曾是老工友抽烟闲聊的地方;这部分,有很多关于厂区角落的故事,比如纺织厂的老医务室;那条廊道的宽度,参考了当年运布匹的小推车……这些深入的、在地的独特调研,是任何国外案例都无法提供的。”
曾婳一抬眼扫过那两位发难的男同事和女同事:
“如果只看到形式的相似,而忽略了背后完全相反的设计目的和文化基因,确实会产生误解。
我很乐意就任何具体的技术逻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