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究竟谁要修路,在哪里修路?”赵馨梅追问道。
“哦,你还没去过我老家那个村子,从乡政府到我们村那段乡村公路是条土道,路况很差,雨天根本没法走,下一步公司去村里拉菜,大车更是不好走。”
“每次你回去从哪里走?”
“那是到我们村的必经之路,去一次,司机念叨一次。我也不是天天去,再说小车躲避坑洼之处还稍微灵活点,今后大车过去拉菜,路不好走,司机都不愿意去。”
“你想把那条路修起来?打算修成什么样子的?”
“对,打算修那条路,但我计划让当地乡政府出点资,村里是指望不上的,剩下的就得咱们想办法了。”周建平道。
“想什么办法呀,你就干脆出这笔钱吧。”
“不,村里有六百多名村民在公司上班,那条路修好以后,不仅他们进出村里方便,他们的家里都是蔬菜种植户,大车去村里收购蔬菜,也是为了他们家的蔬菜方便销售,可以说这些人是两方面受益者,我想动员他们,每人拿出一个月工资,剩下还差多少,由公司负担。”
“你认为他们能舍得拿出一个月工资来修路?”赵馨梅持怀疑态度。
“试试看吧,这事儿谁也说不好。”
“如果你要采取强制扣除的办法,我认为他们不得已也会同意,要是采取自愿的方法,我不认为这些人有多高的觉悟。”
“不能用强制办法,弄的这些人不高兴倒罢了,说出去也不好听,这件事只能采取自愿原则。只是怎么跟他们讲呢?要是把他们集中起来开个会,一方面四个车间三班倒,人员集中很困难,另外,我也不好跟他们讲捐款修路的事,他们还以为公司故意克扣呢。面对一帮老少爷们更不好说话,要是对其他人,这没啥不好说的,愿意就捐点,不愿意拉倒。”周建平后面这些话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