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禀告主任,我们现在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二百多人了。”面对不同的环境,周建平早已学会变换自己的说话方式。
“增加了二百来人,没有听说你招工的消息呀!你一下子从哪儿招来这么多员工?”老梁吃惊地看着周建平。
“城里上哪儿招工呀?这些人都是我回老家从村子里招来的。”
“是吗?你怎么想到了这个办法?这些从村里招来的农民,工厂的活他们会干吗?”也许平时跟周建平缺少交流,老梁对什么事都感兴趣。
“梁主任,我本人就是农村进城的临时工,现在我厂里需要工人,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去村里招人。至于会不会干厂里的工作,这玩意没有谁天生就会,任何人来厂里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。”
“对,你说的很有道理,不过城里的青年人也不少呀,我看很多没能升学的年轻人都在家里待业呢。”
“梁主任,我也知道城里有不少待业青年,但他们向往的都是各级政府机关和国营大企业,像我们这种民营小企业,他们都不愿正眼相看。”
“小青年们眼光高,一心想着往上看,却不知道现实有多残酷,他们还不清楚,大企业都有多年不招工了,机关事业单位也不需要他们那种人呀!”
“这不就是现实中的矛盾吗?一方面有些企业需要人,另一方面,有些人在家待业没活干。”
“周厂长,扩产后企业也有规模了,现在产销都很正常,你终于可以喘口气了。”
“主任说的对,现在多少有点空闲了,但做企业很难有放松的时候,这个问题解决了,另外的问题就在你身后等着,特别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,总有忙不完的事。”
“周厂长,我的看法是,这要因人而异,你是个勤奋而又头脑聪明的人,这就是你能做好企业的原因。如果其他企业的老板也像你一样勤奋,甚至不一定跟你一样聪明,我认为他们的企业也不至于倒闭。”说到这个话题,老梁就有许多感慨,因为他们街道名下的好几家小企业,都是因为企业领头人的无能而关门倒闭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