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若晴瞥了眼骆风棠,笑吟吟道:“姐夫的意见就是姐的意见,敞开了去写,写坏了没事儿,红纸有的是。”
说完这番话,她去了外面院子里收衣裳。
看到院子门口有人在那里探头探脑。
“谁啊?”杨若晴朝那边喊了一嗓子。
“是谁在那?有事就出来说话啊!”她又道。
随即,两个妇人过来了,一看,是村口老林家的一对婆媳。
婆婆年纪跟孙氏差不多,媳妇跟杨若晴年纪相仿,两个人穿的衣裳都是村里那种最常见的,上面还打着补丁。
这老林家,杨若晴知道,在村里条件属于中等偏下。
不是人不勤快,而是人丁少,跟王洪家一样的情况。
一个独苗儿子还是个病秧子,家里的活计都靠着公公和媳妇在撑,婆婆料理家务,喂猪喂鸭,照看三个孙子孙女,还要给病怏怏的儿子熬药。
从前日子过得极其艰难,后来两年媳妇加入了采药队,赚了点小钱,家里条件才渐渐好一点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