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点政令的推行,算是朝廷与豪右共赢的。
他们如果在蜀地有了桑田,便是让家族拥有了完整的丝路利益,不会被商贾坐地起价等;而朝廷从画地、增户等方面得到了回报。
再次,则是出资修建学宫兴文教。
日后河西走廊每郡都将设学宫在治所之县,每县都设有学堂与蒙学,无论士子还是贩夫走卒之后,皆可免费前来受学听讲。因为学宫祭酒与劝学从事乃官府辟命供养,而学堂先生的束脩则是豪右襄助。
相当于强令他们长期“捐献”了。
但束脩之物委实不多,与他们家中资财相比不过九牛一毛罢了。
且此举亦是他们为家门添誉,得到了为善乡梓之名。
名,可比利难得多了。
至于拥护大汉朝廷、依蜀科遵纪守法等乃是必然,无需重申。
而诸如昔日讨平南中时,丞相以官职为诱令豪强募兵从征等事,尚且急不得,需待河西走廊尽安稳后方会推行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