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中还把当时的金鼓,旗帜的号令,用图画详细地描绘了出来。
因此此书虽然名不见经传,倒意外地在军中反而很受欢迎,流传的很广。
不过军需官喜爱此书的原因还不仅于此,最重要的是他认为,这个戚继光就是辛弃疾的化名。不然为什么军队的军纪,训练方法和号令,都同书中简直一模一样呢。
因此他常常细读那些练兵小故事,坚信这故事写的就是他们的军队,里面肯定有他军需官的功劳。
这话倒也没错。这本书成书,确实有辛弃疾大人的参考帮助,批评建议。不过那些练兵之法,却是在镇江时,就让辛弃疾也曾经当着穆易的面,拍案惊奇过的。
穆易正要开口,把此事揭过不提,猛听得帐外一片欢呼,间夹杂着几声高叫,却是从远处的训练场处传来。
训练场在营地正中,距离穆易所在的军帐甚远,可见欢呼声之大,在场人数之多。
穆易二人对视一眼,反正正事已说完,闲来无事,不如去看看发生了何事。
两人相互谦让着出了营帐,一路之上,但见除了当差巡逻,勘查守卫的将士,还在岗位坚守,军营中却是空空荡荡,人竟是都跑到了训练场去了。
穆易一边暗中赞赏士兵遵纪,并不因外物而动,由小窥大,才可见治军之严,不负强军之名,一边却也难掩好奇之心。
难道是辛大人回来了?想来也只有辛大人,在军中才有这样的威望和好声誉,能使人人得见一面为荣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